天健网消息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金东淑)氢能是清洁零碳的二次能源。SNEC第四届(2021)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连)技术大会上,来自业界的院士、专家、学者,在当前碳中和时代背景下,探讨氢能与燃料电池的研究发展现状与未来产业化发展路径,推进太阳能、储能与氢能的产业融合。
能源变革需要氢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衣宝廉说,中国要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即可实现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再分配,还可实现难于脱碳的领域如交通、冶金、建筑等领域的脱碳。
衣宝廉说,燃料电池车的产业化是氢能应用的突破口,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材料与部件的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建设和氢源的成本,尽快实现燃料电池车的产业化。燃料电池的比能量高,特别适合重载车。电堆与氢罐是分开的,提高了发动机的安全性。氢燃料电池车续驶里程,加氢时间,驾驶舒适性均可与燃油车媲美。但是目前,燃料电池发动机贵,导致一辆车售价是燃油车的2倍多,是锂离子电池车的1.5倍。加氢站的建设费用也高达1200--1500万元。在加氢站的加氢费用每公斤高达60—70元。因此要实现无补贴的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必须降低燃料电池车运行成本。首先要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国产化,批量生产,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进而降低燃料电池车的成本。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发展非化石能源综合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认为,“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是实现能源转型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保证。 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化制氢,其生产过程作为电力系统可调节的用电负荷,可起到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作用。绿氢进一步与能源化工技术融合,利用火电厂捕集的二氧化碳,规模化生产便于运输储存的甲烷、甲醇、氨等气体/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替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可作为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应对中长周期能源电力供需不平衡的一种储能介质。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国家能源体系需要全国一盘棋
大连化物所党委书记、金玉奇研究员说,碳达峰很容易、碳中和也不难实现,我们只需要放弃“发展”,但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发展前提下的碳达峰与碳中和。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具备快速可再生和零排放等特点,被称为21世纪的 “终极能源”。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陆续启动若干氢能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目前我国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地方政府和行业发展积极性高涨,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先发区域,氢能领域也成为资本和行业争相布局的焦点。上海等地也先后出台了燃料电池汽车相关补贴支持政策。从产业布局到招商引资,土地、财税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对我们国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挑战里也有机遇。如果我们抓住机遇,把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到位,定能成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国家能源体系,为全球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伴随利好政策的支持 我国氢能科技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SNEC大会名誉主席石定寰说,今年伴随利好政策的支持,我国氢能科技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如国庆前夕,氢能卡车市场化运营的好消息——庆铃博世8.3吨氢动力卡车完成了成渝干线物流示范,单程最大里程380公里,最高车速达到87公里/小时。还比如,近期,专利公开数量实现巨大增长,2021年7月,燃料电池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授权的专利共1398件,较上月公开数量(1605件)减少较多。但中国地区专利公开数量9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公开479件,发明专利授权公告200件,实用新型授权公告215件;美国公开专利数量为102件,韩国和日本的专利公开数量均为85件。这表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氢能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健全的氢能产业链,但是产业链怎么建?氢能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作为能源,氢能在电力系统中应如何构建独立网络?氢能的成本如何降低?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创新